了凡四訓
無中生有
動畫欣賞
Part5 走過最冷的冬天
創立品牌之路飽受嘲諷
二十幾年前,台灣根本沒有什麼專利、品牌的概念, 但我堅持「建準」要走國際路線, 因此花了大筆錢申請商標和專利, 但卻被譏為「無毛雞,假大格」。
「SUNON」天天看到太陽出來
「建準」要做到「根深台灣,葉茂世界」,一定要取得兩種國際通行的「護照」:一種是商標注冊證;一種是專利證書。我認為這兩種證書可以讓「建準」在國際上暢行無阻,也可以讓「建準」永續經營。
創業時,公司以「建準」為名,商標敲定為「SUNON」,都是由我親自命名。「建準」〞真正的意義就是要「建立標準」。
「建準」在民國六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創立,民國七十年一月取得中央標準局核發的「SUNON」商標證書,民國七十一年「SUNON」的商標就已經國際化了。
創立「建準」之初,我就覺得取名字很重要,但「SUNON」又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准公司既然自許要做到「根深台灣,葉茂世界」,就是有要「永續」經營的企圖心。什麼是「永續」?我的解釋是「天天能看到太陽出來」就叫「永續」,所以就將太陽「SUN」加上「ON」,成為「SUNON」,這代表絕對的永續,所以「建準」就以「SUNON」做為品牌。而「SUNON」的綠色標志,是永遠轉動的風扇,代表生生不息、永續經營的意義,「建準」就是以此通過註冊商標。
不過二十一年前的台灣,談到商標、品牌,感覺上都是很不值錢的東西。
被譏為「無毛雞,假大格」
當時台灣社會上的風氣是:你要買什麼牌子的商品,我就將那種商標貼在產品上交給你;想模仿什麼就做什麼,馬上開模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商標、專利智慧財產權的觀念。
雖然我認為商標和專利對努力要走進國際市場的「建準」不可或缺,同時也是無形的資產,但以「建準」創業之初,財力、人力等各種資源幾乎等於零的情形下,這樣的堅持相當辛苦,但現在看來,則顯現了堅持的價值。
那時有許多商業界的朋友或是銀行金融界人士,對我這種作法所持的態度是「不敢苟同」。
創立「建準」時我才三十一幾,有銀行的經理私底下用台語說:「這個年經人『無毛雞,假大格』。」指我不務實,只會「膨脹自己」;還有些講風涼話的人,覺得我這人怪怪的,頭腦有問題才做這種事。當台灣的經濟正在成長起飛時,他們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要怎麼樣賺錢,不是搞什麼商標、品牌、專利。 銀行認為我不務實、喜歡打高空,所以每回公司向銀行借錢,通常只能借到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消費者的「名牌」迷思
我觀察到,當時大部分消費者買東西時會選品牌,因此我推想,只要品牌獲得消費者認同,任何產品只要把商標貼上,就會被認定是好東西。不過我對「品牌」和「名牌」有很清楚的界定,我認為,那些花錢在媒體做廣告而出名的公司或產品,是「名牌」;而「品牌」則是有品質保證的「名牌」。
所謂品質保證一定要有雄厚的技術背景做後盾,而要有雄厚的技術背景,就要有強而有力且最基層的發明專利來支援;因為「品牌」是有歷史性、時間性的,要經過長時間的歷練,要歷經媳婦熬成婆的艱苦過程,要讓人家感受到這個品牌真的不簡單,幾十年如一日,技術永遠成長,產品永遠優良,服務熱忱而快速。 「品牌」和「名牌」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經營「建準」二十一年來,我特別著重品牌的行銷和品牌的維護。
事業態度贏得客戶的心
不過,在民國七十年左右,用四十元新台幣換一美元的時代,要在國際上打出「SUNON」的商標及廣告品牌,以當時「建準」的規模來看,所需要的花費是很驚人的。 成立六年後,經過無數次的鑽研,「建準」才正式申請取得第一張專利許可證書。
因為想要「葉茂世界」,我們決定申請二十三國世界專利,以當時在高雄火車站前的建國路上買一間透天厝才一百多萬元來換算,申請專利總計三百多萬元的費用實在很昂貴。 有位好朋友覺得我這樣做很不合經濟效益,好意提醒我:「在商標和專利上花那麼多錢,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利益?」他說公司規模大就會有名,何必花錢買商標和專利? 但我的意志仍不動搖,堅持走自己的路,發明、創新、研究發展、申請專利,以鞏固「SUNON」的商標品牌。
經營思想起
確定方向,才能實現願景
在混沌中堅持自己的方向,需要勇氣!但要走出混沌,就必須確定自己的方向是正確。 我在創業初期就很堅持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現在看來當初的堅持是對的;不過當初對理念的堅持,也是因為獲得股東的認同,大家才能齊心度過創業危機。
在這樣的經驗裡,我深刻體會到:「公司經營上的大方向、大原則,應該是創立之初經營者絕對要在意的問題,否則如何創造企業的遠景?」
我想,一個成功的經營者一定要在掌握正確方向後,勇敢而堅毅地向前邁進。
試用三年訂單少得可憐
義大利O公司的採購人員常叫我寄樣品讓他們試驗, 但每次試過半年,他們就會來電說這種機型已經淘汰, 請我再寄更新的機型給他們再試……, 就這樣來往了三年多,O公司終於正式下了訂單。
落實研發與創新的工作
民國七十年間,台灣的大環境沒有什麼專利權的觀念,發明創新的觀念也很淡薄,當時政府高層擬定鼓勵企業進行研發的方針,但很多企業只是拿研發做口號,有些會計師也只是用研發的名義幫公司避稅而已! 但「建準」是真的在做研發工作,真正落實現在政府推動的「知識經濟」。 盡管「建準」一直認定「商標」和「專利」是絕對重要的企業原則,但在經營的過程中,還是面臨許多問題。那時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賣不出去,風扇馬達堆滿整個倉庫,並不是因為品質不好,而是「建準」初期鎖定產品銷售的主要對像是電腦界,但我們的產品打不進電腦界。
工廠設臺北爭取外國客戶
當時「建準」總公司在高雄,而工廠設在臺北內湖,這樣的佈局和大部分企業總公司設在臺北、工廠設在高雄的情形剛好相反。
我會做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當時台灣只有臺北松山機場一個國際機場,而想做國際生意的「建準」那時的規模很小,如果工廠設在高雄,外國客戶到台灣來採購,不會只為了專程看「建準」這家小公司的生產線繞道高雄,所以我把「建準」第一個廠─臺北內湖廠設在臺北,以爭取更多國際客戶。
不過,將工廠設在臺北雖然增加不少接單機會,但卻面臨另一個困境:在初期產品銷售不佳的狀況下,還得把樣品送到國外,讓潛在的客戶長期試驗。
終於接到國際大廠的訂單
那段期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義大利的O公司,O公司主要生產的是打字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是國際知名大廠。 他們的採購人員常叫我們寄樣品讓他們試驗,但每次試了半年後,就會來電說這種機型已經淘汰,要求我們再寄更新的機型給他們再試,耗費的人力、財力都非常多。
經過三年多的往來,O公司終於正式下訂單,但只訂了一千支的風扇馬達。雖然以我們所耗費的精力來看,訂貨量根本不成比例,但我還是非常高興能和這樣的大廠連上線。
接獲訂單後,我興致勃勃地到歐州拜訪「建準」義大利總代理「SGE」,順道參觀O公司。到了義大利,「SGE」的代表載我們到O公司,到了那裡,我發現O公司真的就像傳言一樣,公司面積一望無際。
用實力通過客戶的觀察期 向他們的採購人員致謝後,我忍不住問承辦人員:「為什麼我們的產品貴公司要試用三年?是不是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善呢?」
沒想到他們竟告訴我:「我們要的是長遠性的夥伴,因為我們不知道你們公司可以活多久?我們不需要浪費時間和沒有未來的公司配合。
另外,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公司有什麼技術能力,可以配合我的未來。」 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應,因為當時我也不知道「建準」可以活多久!只覺得事在人為,針對目標全力以赴。
經營思想起
技術,開發客源的支柱
我覺得企業經營的可貴在於務實,很務實地做,很務實地執行、發明、創新、研究發展、企業才能成就永續經營的生命。 而發明創新、品質保證、研究開發這些目標,光用嘴巴講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很務實地落實發明創新和品質保證,並讓客戶可以見證過程或成果,這樣的公司才會有明天,才有可能永續經營。
簡單說,要有生意,公司才能存活下去,但沒有發明創新,沒有很強大的技術背景去支撐公司的產品,怎麼可能有賴以為繼的豐富客源?沒有豐富客源下訂單,公司如何永續?
存貨滿倉庫銷無路
那晚,我吃晚飯時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錄放影機太熱,電視畫面會閃動, 在錄放影機背面裝上風扇就可以解決, 那我的風扇滿倉庫賣不出去,這會不會是一條出路? 倉庫堆滿賣不出去的商品 「建準」創辦初期,國際市場上散熱風扇的使用量非常大,大宗買賣都是從十萬台起算。但當時「建準」業務拓展遇到了瓶頸,工廠卻仍須維持正常的生產線,因此倉庫的存貨堆積如山。
「建準」那時生產的散熱風扇,一個重五百五十公克,製造的成本很高,但賣到歐美國家一個只賣美金十或十二元,比起歐美當地生產、單價從十八到二十美元的風扇便宜很多,但業務仍推展不開;我一度降價,但還是賣不出去,倉庫裡囤積了十幾萬支存貨。
經過詢問和調查後我才瞭解,當時銷售一臺超級電腦的利潤高達一、二十萬美元,而「建準」一臺散熱風扇賣十一、二元,和當地製造的產品比較,雖然差價近十元,品質也相同,但區區十美元的差價,電腦廠商根本不看在眼裡,所以歐美廠商根本不考慮價格上的差巽,還是選用當地生產的散熱風扇,「建準」的產品依然打不進歐美市場。
借錢度小月遭朋友拒絕
不過,想通了產品滯銷的道理仍於事無補,因為此時公司已面臨經營危機,產品賣不出去,投資的本錢卻快用完了,我不得不對管臺北內湖廠的副董事長黃江城說:「倉庫裡的存貨如果銷不出去,內湖廠可能就要收起來了,員工只好資遣,將工廠轉移到高雄來度小月。」 為了挽救公司,我拿著剛以一百四十萬元買來的公寓質押證明,找朋友商借一百萬元;我告訴他,如果公司賺錢,借的錢除本金加利息奉還外,並送他「建準」四分之一的股份;如果賠錢,抵押的房子就算他的。 我知道那位朋友有一百萬元,但他不肯借我,當場拒絕了我,這樣的結果對我打擊很大。
上帝開了另一扇窗
不過,或許冥冥之中自有上天保佑。
民國七十二年,一位何姓友人告訴我,家裡的錄放影機每次連續看一個多小時的錄影帶,電視螢幕就會現所謂的「鬼影」,畫面閃動不止,他知道我學過電視維修,就聯絡我,希望我到家裡幫他檢查看看。
當時我正為了風扇賣不出去而煩惱不已,但我還是抽空到他家幫他檢查。我發現他的電視機沒有問題,而那台新力牌錄放影機外殼左上方則呈現高熱狀態,當時錄放影機體型較大,外殼是鐵製殼,我判斷是錄放影機過熱影響到播放效果。
檢查完後,我對友人說:「在你這台錄放影機左上方加裝一個風扇,看錄影帶時開著風扇,把熱氣抽出來,就可以解決了。」我還半開玩笑地對他說:「送你一支風扇,我別的沒有,風扇整個倉庫都是。」於是,我回公司拿了一臺十二公分的風扇,用雙面貼紙固定在錄放影機上就大功告成了。
腦筋急轉彎解決問題
後來我打電話問友人還有沒有問題?他說:「很好,再也沒有出現畫面閃動的現象。」當時我沒多想,但晚上和太太吃晚飯時,突然一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 ─ 如果用四個橡膠墊止滑,就可以將風扇裝在錄放影機上,風扇再加網罩保護,再加上電源線,就可以使用,這樣說不定就可以打開新的市場,讓「建準」出現一線生機! 當晚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我興奮地想,這個辦法應該會是「建準」的救星。
經營思想起
相容概念,突破未來
人的想法不能停滯不前,以前舉一反三,現在要舉一反十、舉一反二十。以往強調「不進則退」,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新思維是:沒有進步很多就是退步。
看東西要想到很多不一樣的思維,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遇到危機時,發現克服危機的方法。 其實,機會常常存在周遭,等待你自己去挖掘。
面對危機關鍵時刻,正是考驗經營者能否瞭解並細察兩件事之間有沒有可以相容的線,而能發揮創意將二者拉在一起。 在二十一世紀要先有相容的概念,之後才能有突出的未來,在相容之中展現自我的突出。
勇闖星國轉危為安
從想到點子到確定要到新加坡,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 我帶著自畫的海報和十支風扇樣品,單槍匹馬出發, 為「建準」的轉危為安放手一搏。
到最熱的地方找商機
有了「新產品」,就要找市場,想出電視風扇的點子後,我便開始積極思考市場方向,我首先朝已經大量使用錄放影機,及天氣最熱的地區去尋找。因此,我想到同樣講華語的新加坡,我直覺認為,新加坡應該是一個不錯而且可以開發的處女地。
確定要到新加坡開疆闢土,我開始著手准備,由於經費拮據,為節省印刷費用,我自己動手畫海報廣告,並為新產品取名為「SUNON TV FAN」(建準電視風扇)。
我用橘紅色的大張海報,寫上大大的白色字「SUNON TV FAN」,並動手組裝十支風扇樣品。從想到點子到確定要到新加坡,只有一個星期,我就帶著自畫的海報和十支風扇樣品,單槍匹馬出發,為「建準」放手一搏。
當時我的計劃是要先後到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三個國家,推銷我的「SUNON TV FAN」,但出發前我並不知道那一國、那一家廠商會購買我的「SUNON TV FAN」,事先也沒有規劃聯絡,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勇往直前,賣掉倉庫內十幾萬支的存貨。
走出機場舉目無親
踏出新加坡機場,大約是當地時間晚上八、九點,那是我第一次到新加坡,心想應該有計程車可以送我到預訂的飯店。但沒想到機場四周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計程車,只有三輛馬來西亞人所駕駛的賓士車停在門外。
我硬著頭皮,用不甚流利的破英語和一位賓士車主打交道,麻煩他載我到預定的飯店。車行一段時間,窗外還是一片漆黑,我心裡忍不住嘀咕:「不會有什麼事吧!」抱著緊張的心情,我終於到達飯店,忐忑不安地度過第一個夜晚。
隔天一早我趕緊到處打聽,才知道新加坡有專賣電子零件的電子街。
真接拜訪最大的批發商
我立即叫了一輛計程車來到電子街,找了一家店面進去問老闆:「新加坡賣電子零件最大的批發商是哪一家?」那老闆回說「宏X」是最大的批商,老闆姓李。
「宏X」剛好距離我所在位置不遠,我徒步走過去,但李老闆剛好不在。我在店裡等了二小時,看到店裡的生意非常好,來批貨的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客戶。 李老闆回來了,我上前自我介紹並說明來意。李老關聽說我有「SUNON TV FAN」可以解決錄影機過熱的問題,眼睛馬上發亮,興奮地說:「真有這種事?在新加坡,這樣的問題一直沒有好辦法解決,我正在尋找這樣地機會。」我說可以用事實證明,馬上動手在錄影機上裝「SUNON TV FAN」。
那台錄放影機從當天中午十二點看到下午七點,一點問題都沒有出現。
十萬支存貨一次解決
李老闆問我一支「SUNON TV FAN」要賣多少錢?
我說:「一支『SUNON TV FAN』多少錢事小,我到新加坡是找『SUNON TV FAN』的總代理,這家總代理要有倉庫,能有庫存,進口的量要夠大。」
李老闆反問我:「要多少的庫存?」
我說:「至少要一萬支。」
沒想到他說:「一萬支,小事情,什麼時候可以交貨?」又問我談過幾家?
我說:「只找你這一家,我要找最大的公司來負責『建準』新加坡的銷售業務。」 李老闆馬上答應說可以負責總代理,且一口氣要了十萬台風扇。
我馬上說:「我們可以簽總代理合約,十萬台風扇隨時可以交貨,但要開L/C(信用狀)。」
抓住契機化危機為轉機
隔天,李老闆二話不說,就帶我到銀行開出L/C,我人還沒有回到台灣,美國商業銀行就通知公司人員去領L/C,這是「建準」成立以後拿到的第一張面額最大的L/C。就是這張L/C,解決了「建準」的庫存,也讓「建準」重新找到生機。
雖然在接到這張大訂單後,臺北內湖廠的營運不再有問題,但我還是把臺北廠遷移到高雄,因為這筆生意讓我有了新的認知:「只要我的產品可以和客戶配合,工廠就算移到台東,客戶也會跟著來。」 民國七十三年,我把臺北內湖廠遷到了高雄市苓雅區義勇路一四九號新購的三樓透天工廠;臺北改成辦事處,負責重要材料的採購。
經營思想起
山不轉,路轉
回想「建準」化解創業危機的經過,我體認到面對困難時應該擴大思維,嘗試誇出新的腳步。山不轉,路要轉,路不轉,人要轉,否則一個經營者絕對會走到盡頭。
其次,一個成功的經營者,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理念,但觀念如果走入固執的巷弄,沒有轉圜餘地是很危險的,企業經營者必須在固執中保持彈性,隨時接受別人的建議,多衡量、多比較。 尤其在e時代,任何事物變化的速度都很快,想要成功,絕對不能食古不化。
意外侵權撼動根基
西德的資料很快就送過來了,我仔細比對, 確定「建準」涉及仿冒後,我心裡想,完蛋了, 所幸,在氣功練習中,我得到了靈感, 化解了「建準」的另一次危機。
接到西德公司的警告
民國七十年間,資訊流通極不發達,資料取得不易,當時,要查詢美、歐、日各國公司專利許可的資料,不像現在只要上網查詢就可以看到每家公司申請的專利數目,需委託當地律師調卷、查閱,花費頗高。
民國七十六、七十七年前,「建準」以德國的真流風扇做參考進行改良,在世界多國推出直流風扇系列產品;約一年後,我們突然接到西德一家公司的警告,說「建準」的DC直流無刷馬達風扇仿冒了他們的專利。
我接到訊息後,立刻就叫業務聯絡對方,請他們將認為「建準」仿冒的專利資料送來讓我核對,如確有仿冒情事,我會停止生產、停止銷售。
確定建準涉及仿冒
資料很快就從西德送過來,仔細比對,我發現「建準」確實仿冒到別人的專利,而且仿冒的范圍根本沒有辦法修改。
確定涉及仿冒後,我心頭一沈,灰心極了。 我對產品的潮流一向會先做預估,AC交流風扇馬達重量很重,風量風壓達不到高標准,又沒有辦法做其他的迴路控制,要滿足未來的需求有許多不足點;民國七十五年開始,國際間有廠商推出DC直流無刷風扇馬達,DC風扇馬達是用電子零組件做驅動,可以滿足交流馬達的不足,又可以縮小體積,確實可以滿足李察惠曼博士所說的「短、小、輕、薄」的未來目標。
幾經分析後,「建準」決定投入DC直流風扇馬達的開發,沒想到才投入就被指為仿冒,這樣的打擊令我非常沮喪。
未來頓時一片黑暗
根據瞭解,西德這家公司光專利就有五、六百件,研發部門一百多人,律師團約五位,研發團隊實力雄厚,以「建準」的規模,很難和他們抗衡。
因此,「建準」立即停止歐、美、日等地的直流無刷風扇馬達販售,但因為該公司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東南亞都沒有申請專利,而專利權是屬地主義,所以「建準」的產品得以在東南亞等地繼續銷售,但我們在通知書上清楚載明,如送到歐、美、日等地銷售就會涉及侵權問題。 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侵權事件,對「建準」的傷害大到無法形容,連我的信心都打垮了,我突然間覺得自己和「建準」沒有了未來,像被人踩在腳底下,根本翻不了身。
所幸,一個靈感讓我絕處逢生。 超心能氣功的威力 聖淵出生後,為了感應聖淵的身體狀況,也為了自身的健康,我開始接觸超心能氣功(超越心靈能量的氣功)。聖淵在成長期間常常生病,很容易高燒不退,我想如果能預知小聖淵的身體狀況,也許可以做好預防工作,減少他的痛苦。
有了這個念頭後,我就從中國的玄學、五術、以及氣功等方面去尋找答案,拜師學習並努力鑽研這方面的論述;其中,超心能氣功的練習,似乎讓我找到想要的答案。
因為練了超心能氣功後,我能事前感受到小聖淵即將感冒,趁他症狀還沒有真正出現前,就先帶他去看醫生,這事我太太和兒女們都見識過,他們都說我比X光還厲害。
這件看似和「建準」侵權事件無關的事,竟然化解了「建準」的危機。
經營思想起
智慧財產權,時代趨勢
涉及侵權事件時,「建準」其實可以選擇和西德那家公司談權利金的付費,繼續賣DC直流馬達,不過以當時「建準」想發明與創新、取得專利權的經營思考來說,付了權利金,公司就被綁死了,「建準」所追求的發明創新空間就沒有了,所以我一開始就沒有考慮要付給西德公司權利金。
一直到現在,我並不後悔當時所做的決定;但如果換成現在的規模,我會和對方洽談給付權利金,不會把原有的生意全部停下來,因為「建準」已經擁有許多自己的專利,無須擔心被綁死的問題。
這是每一個階段的環境下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重視智慧財產權在目前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應該比以前更生要;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觀念並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有長進,這是經濟發展的未來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