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your language | 繁體中文 | 簡体中文 | English


Part6 企業經營與信念

首項突破傳統的專利

通過實驗後,公司投入「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領域, 這是「建準」的第二個國際專利, 但卻是全新、無限大的領域, 對「建準」而言,它是突破傳統的第一個專利。

南北極關係的聯想   

遇到侵權問題後,公司營運再度面臨低潮。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仍持續練超心能氣功,練氣時頭及四肢都會覺得有膨脹的感覺。   

有一天我正在練氣功,腹部旋轉時感覺到頭部及手腳四肢的氣感特別強,這樣一個氣感,讓我直接聯想到馬達的問題。我想,如果將手腳當成南北極,五髒六胕就像繞線的中心,運動就像是能源。如果把銅線繞在金屬管上,電流通過應該就能產生南北極,進而產生運轉使得風扇啟動。

想像中的馬達轉動了   

我在「振聲無線電傳習所」就學過,一根鐵管繞兩條銅線,通電後就會產生磁場,有磁場就會產生南北極,也就是中心點繞線,分到上下就有南北極的差異,上下用鐵片做南北極,原來轉子的磁鐵不改變再套上去,應該可以旋轉……

想到這裡,我馬上就打電話到臺北找副董事長黃江城試做看看。   

黃江城是做美術燈和舞臺燈起家,鈑金方面很在行,裁鐵片當然難不到他,我還告訴他,這樣做如果無法絕緣,用絕緣膠帶包住試試看,我認為這樣產生的「馬達」應該會旋轉。我希望他依我的構想試試看,愈快愈好。   

下午五點左右,黃江城就打電話來告訴我說:「老天,你告訴我的模式會轉呢!但轉得不快。」這個答案對我來說,比任何大事都重要,我笑著告訴他說:「轉得快慢不重要,會轉最重要,會轉就有希望。我們有救了!」

DC直流無刷馬達的最初專利

我向黃江城解釋,西德公司的馬達是徑向繞線,要繞好幾捲的線,而現在實驗的是一捲線圈就能轉動的馬達,比他們好多了。

研發時我並沒有特別為這個發明訂名,後來才取名「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直流無刷馬達風扇」。

研發成功半年後,我寫了一個「最初專利」,嚐試了很多次,終於做出了第一個性能比西德公司專利還要好的發明,我立刻申請全世界最初的專利。

建準公司第一個取得的專利是民國七十五的提出申請的AC交流風扇,第二個就是這個DC直流馬達,它也是「建準」突破傳統的第一件專利。

實驗證實馬達會旋轉後,我全力投入「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這個領域。當時有兩件事要做,第一是要確定新發明能旋轉,而且性能可以符合客戶的要求,單這個部分就又耗費了好幾個月;第二是如何申請國際專利保護。

但要申請國際專利,要先確定這東西能否產品化,如果可以再做考慮。

日以繼夜鑽研新發明

民國七十七年,「建準」第二件國際專利順利通過,我們的辛苦終於有了代價。當時公司的規模還只有義勇路的工廠而已,發明「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直流無刷馬達風扇」後,我們一直在力求改善,因為發明是「無中生有」,必須不斷嚐試,才能讓產品性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所以,從實驗品會旋轉到商品化,「建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送件申請專利後,「建準」就把「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直流無刷馬達風扇」陸續產品化,並推向市場,同時用專利在國際上打樁,打一支樁就是一個專利,打二支樁就是二個專利,就這樣一直延續做到現在。

「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是馬達的專利設計,在創新研發過程中,我也發明其他不同系統的馬達,並申請了許多專利。 「建準」取得第一個專利時,對公司的影響不大,但第二個「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專利,是全新、無中生有的領域,影響範圍無限大。

經營思想起

小零件,藏著大學問 研究發展是一條艱辛的路,一個小錯誤,就可能導致大問題。 民國七十七年除夕,由於馬達迴路內有雜音,包含我在內的研發小組成員從除夕夜抓問題點抓到天亮,還是找不出原因。

找不到答案,大家都心浮氣躁,覺得小馬達裡不過十幾種零件,怎麼可能一整夜還抓不出問題。我氣壞了,甚至懷疑是設計本身出了問題,順手拿起小馬達甩一下罵說:「這是什麼東西啊!」 沒想到有一條線突然掉落,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是那條線沒有焊牢,呈現「假焊」的現象。

重新將脫落的線焊好,雜音消除了,問題也解決了。 從這個小例子不難發現,小零件也藏著大學問!

風雨中的摯友

我沒錢的時候,陳榮權一定不計利息,大方伸出援手; 為了幫我省錢,陳榮權曾陪我趴在地上打蠟; 下大雨廠房進水時,他更不顧漏電危險, 陪著我搶救笨重的機械。

幫忙推著熄火的破汽車

還沒有創立「建準」前,我認識了一位同甘共苦的夥伴─陳榮權先生。那是我還在A公司服務,陳榮權在某家木業公司當業務課長,專辦原木的進出口、報關等業務。和他結識,是因為我到他們公司做機器維修。

創立「建準」,陳榮權並沒有入股,但我在創業時,他幫忙我最多。在「百鎮興業」賣涼風機等電器用品時,陳榮權就開始幫我的忙。

他當時還在上班,錢的來源比較穩定,我一心創業,遇到金錢周轉有問題時,多次向陳榮權開口調借,他從來沒有拒絕過,也沒有計較過利息,純粹幫忙,助我渡過難關。 銷售涼風機時,我那輛破舊的裕隆速利一千二百CC轎車就是載貨的交通工具,送貨途中,車子常熄火,每每遇到這種狀況,陳榮權就會下車幫我推車;他常勸我換車,但那輛裕隆舊車還是一直用到工廠搬到義勇路後才換。

並肩趴在地上打蠟

買義勇路的房子時,地板是大理石拼成的,要打蠟才會發亮,為了省錢,陳榮權陪著我趴在地上打蠟,兩個大男人還真的把地板打得挺亮的。

陳榮權英文不錯,又是負責進出口業務,所以在剛創業時,公司會計、工作信用狀等進出口業務都由他幫我處理,雖然他一人身兼數職,不過在「建準」成立之前,他始終沒有支領薪水,完全義務幫忙。

「建準」剛成立時,生產馬達所需的定子矽鋼片的模具還未開模完成,為了盡快做實驗及試產,所以我們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進口拆船業所拆下的風扇,應用裡面含有線圈的矽鋼。

但是買下整貨櫃的風扇,我們必須一刀一刀把線圈剪掉,再重新繞線,陳榮權此時又展現朋友最大的熱忱,豪無怨言地陪著我剪完整個貨櫃的線圈。

攜手搶救水中的機器

購廠前過度期,「建準」工廠租在高雄義勇路,因地勢較低,一下大雨就會淹水。但怕吵到鄰居,當時工廠使用的往復式空壓機和許多工作機械都放在地下一樓,有一次下大雨,地面積水從馬路積到一樓地面,眼見地下室就要開始積水,我擔心機器泡湯,趕緊動手搶救機械,一旁的陳榮權也焦急地幫忙搶救。

我們兩個人在地下室邊拆機械邊往上搬,機器很重,地下室的積水又一吋吋地往上升,加上當時地下室有電路,隨時可能漏電,情況十分危險。好在兩人的辛苦沒有白費,地下室的機器全被搶救上來,沒有什麼大損失。

「建準」初創時,陳榮權在國營機構上班,他基於朋友情誼,利用下班時間到「建準」幫忙。有一次,我和他商量,希望他把國營機構的工作辭掉,我願意先支付他幾十年後才能領到的退休金,另外再支付他薪水,請他當廠長,並承諾只要他在〝建準〞擔任超過六個月的廠長,退休金就算他的。

退回預付的退休金

陳榮權沒有立刻答應,說要回去和太太商量,後來陳太太同意了,陳榮權就向原工作單位請假,先到「建準」來上班。但那時候義勇廠剛好要搬遷,陳太太到工廠來,看到陳榮權做得像牛一樣,渾身是汗,心生不忍,反對他繼續做下去。

當時「建準」雖還不算很穩定,但每年都有成長,而陳榮權在國營事業上班必須輪班,我擔心他常上夜班對身體不好,而且,他如果不來「建準」,對公司是一大損失,所以我一直勸他,希望他回心轉意。不過兩天後,他還是表示不能接下這個工作,並把我預付的退休金退回。

之後,雖然他沒有到「建準」任職,仍持續到「建準」幫忙,和我一起同甘共苦。

經營思想起

好朋友,是為對方著想的人

最近幾年,建準公司不斷狀大,我再度邀請好友陳榮權到公司工作,但陳榮權以不願意造成公司的負擔回絕了。陳榮權說,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應該遠離核心,讓年輕人出頭,讓「建準」更具活力。

回想從前他幫助我的種種,我常想,如果沒有陳榮權的協助,可能就沒有現在的「建準」,「建準」可能要一切重來。 好朋友是適時伸出援手的人,也是為對方著想的人。

與員工同步成長

我常對員工說,到「建準」來上班,不只是在工作, 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累積自己的條件, 因此我非常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

建準的精神所在

隨著「建準」規模逐漸擴大,公司員工逐漸增加,為加強員工對公司的認知,提升整體的競爭力,讓「建準」上下都能瞭解公司運作的精神、企業的文化,我們特別訂定工作信條,還把這些信條印成小卡片,讓員工可以隨身攜帶,並瞭解信條的真意。偶爾我也會在工廠臨時找員工抽背,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瞭解公司的精神所在。

「建準」的信條不多,包括:

公司的運作原則:「公平、合理、時段─Fair、Reasonable、Timing」

公司用人哲學:「用心、上進、踏實」

公司使命:「以旭日東昇之精神,經營馬達風扇市場。以熱忱快速之服務,創造永續最高價值」。

公司的價值觀:「主導潮流,創新利基。造福員工,回饋社會。」

我們的共同願景:「專業領導國際市場,公司福利世界先趨;員工都是公司股東,大家都是千萬富翁。」

留得住人才的企業

我常對員工說,到「建準」來上班,不只是在工作,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累積自己的條件,因此我非常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 常有人問我,如果員工因為教育訓練而提升了能力,然後跳槽到別家公司怎麼辦?我聽後總是笑一笑說:「我是企業人,被訓練過後的員工離開「建準」到別家公司工作,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企業人如果連這些也無法割捨,沒有這樣的心胸,社會絕對不會美好。」 我認為,經營企業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何把公司的員工安頓好,讓他們為公司、也為他們個人的未來而努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就公司的運作而言,不論有多少資本、資源,人力才是重要的關鍵,公司要永續成長就要有一批優秀的人才。

帶員工跟上時代潮流

所以公司經營要成功,員工一定要跟著一起成長。「建準」從創業初期就非常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期間曾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到來公司講課,也邀請過企管名師率領學生到工廠來幫忙,其中更曾邀請柴松林教授到工廠講述「現代人生」系列講座,讓員工在生產線上聽演講。 我覺得多聽學者專家演講是很重要的,因為學者專家常常為了一場演講,必須事先准備三個月、半年,甚至要蒐集一整年的資料;聽完三個鐘頭的演講,就像是把老師的智慧灌注進自己的身體裡一般,受惠良多。

被離職員工出賣的教訓

不過,盡管我常站在員工的角度來思考,該給員工什麼東西,而且對員工的照顧不遺餘力,但我還是曾經因為被離職的高階主管出賣而深受打擊。 我用人一向強調唯才是用,秉持「用人不疑」的原則,給員工極大的發揮空間,只要他們能提出好計劃,我多半會尊重他們的意見,讓計劃成行,並盡可能提供好的環境讓他們學習研究,從沒有想過用合約來綁住他們。

我不藏私,一向認為公司所研發出來的新技術是公用的資源,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下,我無須防堵員工盜用公司的發明專利。沒想到我的君子之腹還是敵不過其他人的小人之心,公司兩位重量級的研發部門主管離職時,帶走了公司大批文件,並跳槽同業,另起爐?仿冒公司的產品,還明目張膽地回公司來挖角,搞得整個公司人心惶惶。 我氣不過他們欺人太甚,便循法律途徑解決,沒想到他們不知悔改,還在網絡上散播謠言說我們的產品是仿冒的,但現已經過公平交易委員會處罰在案,也相信法律應會維護正義,證明「建準」的清白。經過此事的教訓,我不得不和員工約法三章,要求他們在進公司前簽訂相關合約。

經營思想起

員工有共識,進修有成效 在我的認知上,花在員工身上的經費,只要我認為是公平合理的,且現階段應該要做的,我絕對不會拒絕。

我認為,公司是員工共同打拼出來的,所以一定要給員工相當的優勢,尤其是知識、智慧更為重要。

這個內涵就是說,有好的品質、資質的人,才能做出好品質的產品。 不過,如果員工覺得公司花錢讓他們接受教育訓練是理所當然的,而不肯認真學習,就非常可惜,因為如此一來,員工就不會和公司同步成長。

產品研發停看聽

經營一個專業的領域, 隨時要有一個可以貼近使用者的研發部門, 要早一步瞭解消費者未來的需求, 知道什麼樣的產品可以配合客戶未來的需求。

私心貪念導致潰敗

許多冒險採金礦的故事,最後的結局都是,發現金礦後參與的人不願分配,都想獨占,紛爭的結果導致所有人一起走向死亡。

合夥創業的精神和採金礦一樣,還沒有找到金礦以前,為了達成願望,大家一起胼手胝足,同心協力;但在成功後,合創的事業賺了錢,不做合理的分配,而出現獨占的私心,就會呈現敗相。 所謂「人為財死,烏為食亡。」就是警告大家不要有貪念。

東方人對這樣的情況尤其應該警惕,經營企業開始時因為資訊不流通,內部作業不公開,公司常有許多套帳以應付各方,因此造成股東間的猜忌,使內部無法凝聚。

這些情況和文化有關,神秘的東方至今仍有許多事物沒有公開,習慣自己秘藏。西方人則以數據代代相傳,持續研究發展。比起西方文明的公開,東方文化不願公開的做法,對於公司、社會、國家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不當分配造成遲滯

若能做到資訊公開,分配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不論是國家、公司或家庭,如果資源不做適當的分配,很容易造成整個團隊的混亂。 以一家公司來說,未根據實際需要來做資源分配,把業務部門的預算規畫得和後援部門一樣,也不特別撥經費給研發部門,不做具未來性的研究,將會造成公司遲滯不前。

採購若不分ABC等級,各部門都一樣,只會造成成本的增加,輕者元氣大傷,嚴重者甚至導致公司倒閉,走上關門的噩運。 分配在執行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好朋友上門採金礦前如能先做分配,大家才能同心;挖到黃金後,如果做合理的分配,則紛爭就不會出現。所以,公司必須以公平合理的原則來分配管理,未來才會潛力十足。

前瞻性的落實思考

其次,經營企業一定要有「前瞻性」。「前瞻性」不是抽象的意念,也不是口號,前瞻性要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落實性,也就是有百分之八十的肯定性,只允許有百分之二十的調整幅度。 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二十的調整空間?那是因為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必須留下部分轉圜空間。但如果一個決定執行時修改幅度超過百分之二十,那所謂的「前瞻性」就變成了「眼光模糊」,而非前瞻。 要做有「前瞻性」的規畫,不是一年、兩年或三年的計畫,而是以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眼光去規劃整體藍圖,譬如像「建準」一樣,努力規劃領域內的相關產品的發明和創新,再到世界各地注冊專利,慢慢打下未來發展的根基。

經營一個專業的領域,隨時要有一個可以貼近使用者的研發部門,要早一步瞭解消費者未來的需求,知道什麼樣的產品可以配合客戶未來的需求。

貼近消費者的思維

為了因應未來,「建準」有很多新的點子、新的思維;新的論點、觀念、思維,再加上過去的經驗,產生新的發明,以滿足使用者對未來產品的需求;而這些超越現在的發明創新,可以藉由專利注冊,鞏固公司未來的實力,增加成功的機會。

許多公司對未來研發的方向都會經過評估,但評估的結果還要經過印證。而我通常會利用參加國際各種大型展覽會,如兩年一次的歐洲慕尼黑展、每年舉行的台灣電子展及美國電子展、日本電子展和日本馬達展等,驗證公司產品發展方向。

我去看展覽,不是去看同業有什麼新產品,而是看整個業界的趨勢。因為參展的公司必定會秀出最尖端、最有未來性的產品,藉此可以瞭解新產品的趨勢。

如果參展會場新產品的趨勢和業界未來的大方向吻合,也與自己公司評估目標相同,大概就可以斷定公司所做的決定確實兼顧理論與實際面。確定未來方向之後,就要檢視公司針對未來所發明的技術專利領域是否夠完整。 違背時代潮流,甚至抗拒時代潮流的企業一定會衰退;只有順乎時代潮流,和時代潮流相融在一起的企業,未來的展望才是無限的。

經營思想起

三年一運,好壞照輪

台諺說:「有時星『光』,有時月『圓』。」、「三年一運,好壞照輸。」 企業的經營中,得意與失意經常是輪流交替的,就像我這二十幾年來的事業生涯,時好時壞,許多的經營法則,也不能保證創業之途一路平坦。

我認為,依照宇宙的自然法則來看,得意和失意都是自然的過程,人的一生絕不可能永遠得意或一直失意,人生總是起伏不定,所以當陷入困境時仍持續動腦筋 、持續努力不懈的人,最後一定會走上得意之路。

有人認為運氣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但就我的觀點,壞的行為容易造成壞運氣,好的個性則會產生好的運氣,但運氣和節氣一樣都是短暫的,經營企業不能全靠運氣,要具備的是正確的觀點和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