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無中生有
動畫欣賞
Part7 技術研發與創新
發明可以改變宿命
穩定不變有時候對企業是不好的,
不變代表原地踏步、遲滯不前,
但投入發明創新的領域,企業自然會往前走,
因為創新和發明改變了現狀,也改變了宿命。
開源重於節流
企業要有未來,必須投入發明創新領域,但要做到發明創新,人力、精力和財力都要花費很多。有些人認為,公司辛苦賺來的錢,應該先分到每一位股東的口袋裡,為什麼要花在不一定有成果的發明創新上呢?
但從我經營「建準」的角度來看,一個賺錢的公司應該把錢花在發明創新的研究上,因為企業的經營模式原則應該是「開源重於節流」。
既然「開源重於節流」,客戶的開發當然就比內部的節流還重要,領先業界的產品和技術也更為重要;要有客戶持續的訂單,當然就要有專利和未來性的產品,公司生意才會興隆。
相反的,若沒有未來性的技術和產品可以積極開發市場,只知道朝內部去節省開支,省到最後可能連公司本身都會被省掉。
我要經營的是賺錢的企業,不是省錢的企業。
省錢不等於賺錢
穩定不變有時候對企業反而是不好的,不變代表原地踏步、遲滯不前。但投入發明創新的領域,企業自然會往前走。企業要能准確掌握方向與時間,適時做調整,才能永續經營。
中國人個性都比較保守,怕失敗,所以初期經營公司都很節省,但人則是全力投入,肯打拼又勤奮,不過在公司發展時,如果就沒有體會到發明創新的重要,把錢投入在研究發展這個需要「燒錢」的地方,通常要擴大公司的規模時就會出現瓶頸。
研發者才是掌控者
創立「建準」時,我心裡就認定,如果沒有朝創新發明這方面前進,是不會有「搞頭」的。但以前提出這樣的想法,大家都認為我是「拿拂塵的神仙在天上飛」,講的是「神話」。然而事實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如果台灣不發明創新,永遠只能做歐美大廠的協助者,最後的結果將是「工我們在做,大錢他們在賺」。
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抱持這樣的觀念,所以建準公司每年投資在研發的比例很高,約佔盈收的百分之四以上,發明創新研發團隊的工程師近兩百人,每年花在申請專利的費用大約七百萬元。
不過,「建準」這支二百人的研發團隊機動性、效率相當高,一個月內完成的專案超過一百二十件,所謂「專案」是由客戶委託、經過創新改良的產品,專案處理,幫客戶解決問題。
積極發明創新的建準
「建準」做研發,不是規模大了才開始做,當「建準」還是小公司時,就積極地做發明創新研究發展的工作,早期,當我還買不起昂貴的試驗儀器,或者市面上根本沒有我需要的試驗儀器時,我常得自己畫設計圖,然後請工廠幫我製作。像有一台高低溫實驗機,就是我請冷凍櫃工廠幫我做的,客戶看到這台機器,都訝異地說不出話來。
我常想,「建準」能存活在台灣,就是有發明創新的條件和資源,有這樣的條件,「建準」才能製作高科技、多樣少量的產品。要在台灣市場站穩腳步,發明創新的條件是絕對的重要,這樣的觀念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經營思想起
致富,勤儉比不上動腦
中國大陸土地遼闊,高山原野綿延不絕,許多地方牧養牲畜,可以說是牛羊滿山,居民也都很勤儉,日日夜夜努力工作,希望讓牲畜繁衍得更多,讓生活可以過得好些。但我們不妨思索一下,大陸的牧者要養多少牛羊牲畜,才能向美國換一架七四七飛機?
一個靠牲畜創業的人,一定要花好幾輩子才能換一架七四七,那單馮勤儉、努力、認真打拼,怎麼可能大富大貴呢?
外國人動腦筋,研發出七四七飛機,飛機飛上天,研發者的財富數字立刻跟著一飛沖天。現在的時代,要能創造出新視野,才能成就大富之家,不是嗎?
?
發明磁浮馬達
客戶希望創造出可以連續轉動十年、長壽、低噪音的風扇,
我靈機一動,想到日本磁浮列車,於是著手開始實驗。
經過九年的驗證,磁浮馬達開始商品化,
象徵著「建準」走向另一個新的裡程碑。
小風扇吹出大市場
民國八十年間,是台灣資訊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
自從發明瞭「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直流無刷馬達風扇」,「建準」陸續有許多專利發明出爐,專利的陸續取得,維系了「建準」的發展,建準公司的蓬勃發展可以說從那時開始持續到今天。
有了「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直流無刷馬達風扇」的發明,讓我體會到未來馬達風扇的使用量及成長性,同時讓我也體認到未來馬達風扇的潮流勢必朝「短、小、輕、薄」的趨勢前進。
就是這樣的因緣際會,造就了「建準」的現在,讓風扇製造的數量和營運的成果在馬達風扇界排名世界第一。
「建準」做到「以世界最小的風扇,吹出全球最大的市場。」
?
長壽又低噪音的風扇
在我發明「軸向繞線徑向氣隙式直流無刷馬達風扇」之後不久,丹麥一位年齡和我差不多的客戶K,有一次特地從丹麥飛到台灣和我切磋研究,他說,風扇馬達因為長時間旋轉,通常在運轉半年或一年後,就會出現機械噪音、壽命減短,或轉速減慢等問題,他問我,有沒有可能研究出長壽命、低噪音、且要實際運轉十年以上的風扇?
聽到K提出這樣的需求,我便開始思索,風扇馬達之所以會出現雜音或使用壽命減短,那是因為扇葉轉動是靠鐵心在軸承中轉動,而扇葉轉動會帶動鐵心晃動,導致直筒式軸承兩端「挖」出兩個畸形的喇叭孔,而出現雜音,影響壽命。
磁浮馬達的構想
我進一步想,要做到長壽命、低噪音的馬達,第一個解決要的問題,就是讓鐵心不會因晃動而傷害到軸承。此時,我想到日本磁浮列車運用磁浮力作用讓列車懸空疾駛的概念,突然靈光一現,想到如果在風扇馬達中導入磁浮力,應該就可以解決磨損及噪音等問題。
我和研究人員討論,利用磁浮力將磁鐵吸附在鐵板上,讓它形成軌道,鐵心就沒有負載重量,吸附在鐵板上就能使鐵心變成只是定位的功能。
傳統的馬達,鐵心要負載扇葉的重量,這原是固定的功能,但依我的新思考,可以將扇葉的磁鐵吸附上圓形的鐵板,這圓形的鐵板後來稱它為「磁浮片」,磁鐵和磁浮片保持0.五釐米距離的吸力,讓風扇磁鐵有牽引的作用,懸在半空中,呈現一個軌道,有磁鐵的牽引吸力,扇葉就不會晃動。這種讓轉子有如地球有軌道的旋轉,設計磁浮片,多了牽引力,鐵心就只有和空氣磨擦的馬達,這也就是後來的「磁浮馬達」。
在家試轉「磁浮馬達」
有了「磁浮馬達」的構想後,丹麥客戶K又提議說,能不能將做出來的樣本,持續轉個十年試試看。我接受了K的建議,做了三十個樣品裝在家裡的頂樓試轉。剛開始我也沒有把握這些「磁浮風扇」會轉多久,只是每天上樓查看,發現竟如我的期望正常運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試轉一兩年後,實驗品還是保持靜音狀態,沒有發生機械噪音。
經過九年多的實驗印證,「磁浮馬達」改善了傳統風扇馬達的缺點,成為長壽命、低噪音的全新產品,我們不僅展開了商品化作業,更帶領風扇馬達走向新的裡程碑。
十幾年來,「建準」陸續發明的專利,讓「建準」在馬達的領域上有很好的表現。如單條繞線的方式,讓「建準」的馬達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環保馬達。未來,「建準」將會推出更高階的環保馬達,也就是更省電、扭力更大、能承擔更大的負載、造成更大的風量和風壓,擁有更長的壽命和更低噪音的馬達。
經營思想起
十年嘗試,只是個開始
做「磁浮馬達」實驗前,很多人一聽到要做十年的實驗,都會覺得時間拖得太久,沒有必要。
不過對我來說,只要能開始,時間總是會到。
當時說要嘗試十年時,有人質疑我的公司根本沒有十年的壽命,認為長達十年的實驗太過遙遠。但是我的想法是,任何時間開始都不晚,但如果不做,永遠都沒有結果。
十年不是過去了嗎?結果不是也很好嗎?
?
審慎的產銷分離
「建準」不會因為規模小,而不對代理者做該有的考評,
沒有技術背景的代理公司,我寧可不要。
想做「建準」某地區總代理,除了要有技術能力,
還要實地到建準公司針對風扇馬達進行技術性的瞭解。
以研發支援代理商
民國八十年以前,「建準」集中火力在為未來打基礎;民國八十年起,是「建準」大量擴充期的起點,在研發人員及經費的擴充上增加了很多,而營收的擴大也是從當年開始,一年比一年成長很多。
不過前十年,由於「建準」的規模還很小,錢和人的資源都很欠缺,所以經營的方法是,產銷分離,也就是說把重心放在發明創新、製造和品質管制,推廣銷售就由他人去經銷代理。
當時「建準」在台灣就有總代理,美國由EME擔任美國地區總代理,歐洲地區是一個國家選一個總代理經營。「建準」本身則用專業的技術、生產、品牌、專利及迅速的服務,來支援全世界各地每一個總代理和總經銷。
對代理者的背景考量
產銷分離有優點,也有缺點,不過當時「建準」公司雖小,實施產銷分離政策時仍有原則,那就是要代理「建準」產品的人要有技術背景,沒有技術背景的代理公司,我寧可不要。
因為我認為,要授理代理權非常簡單,但一旦發現代理商實力不夠,想要收回代理權就非常困難;尤其歐、美、日等國代理權都必須簽約,想要中途和代理商解約是件很麻煩的事。
簽約時代理商多會認為頭一年是打基礎的時間,所以合約一簽都要簽二、三年,但為了堅持原則,我寧可保留某一個地區不簽總代理,而採代理商試買的合作模式,藉以瞭解代理者的積極性、技術性和規畫性。
代理商需親赴廠房見習
雖然當時「建準」找的總代理、總經銷都是很小的公司,但我很注意代理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經理當中有沒有人是擁有專業技術背景,如果都沒有技術層次的人,我寧可放棄,因為我很瞭解我也需要當地的資源來協助,以免鞭長莫及。
會這樣的要求,就是因為「建準」小,沒有資源,如果國外代理商動不動都要用到「建準」的資源,「建準」可能要隨時隨地支援,歐美國家那麼遠,要技術支援實在相當困難。所以我同時要求,想做「建準」當地的總代理,除有技術能力,還要先到建準公司針對風扇馬達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瞭解。
雖然因為種種限制,當時「建準」要找總代理很難;但經過「建準」精挑細選,每個地區的總經銷和總代理都表現得非常好,也賺了很多錢。
我一直有一個觀念,如果我無法讓總代理賺錢,他們離我而去是應該的。因為我得有足夠的新產品,以及熱忱快速的服務,讓他們都賺錢,他們賺錢,就代表我也賺錢。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概念
剛開始時,「建準」的總代理都是所謂的小公司;說明白些,那時的大公司也不會把「建準」看在眼裡。不過公司是大是小,我自有一套觀念。
什麼是大公司?即使公司只有一張桌子,一個人在辦公,但只要能配合時代潮流推出新產品,那它就是大公司;而一個公司規模再大、資本再雄厚,如果不能源源不絕地推出新產品,對我而言,這家公司只是個小公司。
以這樣的觀念來說,「建準」在創業時就是大公司。我用這樣的觀念去找總代理、總經銷,也對我的員工進行「催眠」。
瞭解代理商的財務狀況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收帳才是真功夫,很多公司業務都很強,但帳卻收不回來。找總代理時我都是親自面試,我會告訴他們,要談總代理就是要先接受徵信,如果他的財務有問題,就算有再好的技術都沒有用,因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必須把帳收回來,帳收回來才沒有後顧之憂。
台灣有句諺語說:「做生意要有本事」,沒有本就謀不了事,所以我會要求想要代理「建準」產品的工廠商,必須要通過我們委託的中國輸出入銀行鑑定信用沒有問題才能合作,否則就必須以電匯、開信用狀的方式來交易。
這樣的做法在台灣來說是比較「硬步」的,但因為小時候替父親收帳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做生意如果錢收不回來,苦心經營的結果就會全部泡湯,因此我絕不容許帳務有模糊地帶。
當年的產銷分離模式,確實讓「建準」在資源不夠的情況下,可以運作自如。
經營思想起
專注,成功的機會更大
產銷分離的做法,和當時「建準」的規模有關。在創業之初,資源不夠豐富的情況下,如果經營的每一個層面都要自己去照顧,能力不足,績效是不會好,所以專注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去努力,成功的機會會比較大。
所以產銷分離永遠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對公司而言,要依不同的時段,視公司經營的情況做調整。
「建準」選擇總代理的原則中,一定要有能收到貨款保證的經營方式,或許對初創的公司來說,是比較強硬,也有某些的困難度。但能保證收款,對「建準」的成長是相當有價值的。
成立海外子公司
「建準」掛牌上櫃、上市後,
先後在歐、美、日、港、新加坡等地設子公司及實驗室,
但是子公司總經理由台灣派出的方式頻頻出現盲點,
我於是改採人力當地化,支出反而更少,管理也更容易。
直營提高營收和效率
雖然產銷分離的制度,「建準」實施多年,成效相當不錯;但因為面臨上櫃的變化,我重新調整了步伐。
「建準」的股票在民國八十七年九月正式掛牌上櫃,在八十九年轉上市。
掛牌上櫃、上市後,「建準」的資源膨脹的很快,資金、人才的取得比起自有資金的時代更容易,管理階層就更精銳,經營團隊水準也更高,我先後在歐洲、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當地設子公司,並設立實驗室。
子公司成立後,「建準」直接針對大客戶服務,再由代理商、經銷商配合,像歐洲菲利普、西門子等大公司,都是「建準」歐洲的子公司直接經營的客戶。
順利並購美國總代理
成立子公司的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子公司的成立。「建準」原本在美國的總代理是EME的Rich Hubble「瑞奇、哈伯」,瑞奇在代理「建準」產品期間賺了不少錢。
在把美國總代理權收回來之前,我一直忐忑不安,心想美國只有一家總代理,經營的範圍那麼大,反彈應該很大,談判過程必定倍加辛苦。
但出乎意料,當我告訴瑞奇「建準」在美國要成立子公司、總代理權必須收回時,他竟然很平靜地說:「站在生意上的立場,我當然不願意你收回,但在我代理『建準』產品這十多年來,大家搭配很好,如果站在好朋友的立場上,我認為你這樣做是對的,我也願意讓出經營這麼久的市場,由『建準』所設的子公司來主導。」
取捨之間誰是贏家
聽到他的回答,讓我真是喜出望外。瑞奇說我們之間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他的行動也證明他的說法。「建準」成立子公司是要買下EME各州的代理經銷權及當地加工廠,算是業務上的轉移,而瑞奇開出的是轉讓價格,出乎我想象的低;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他還說:「這家公司本來就是你的,現在只是還給你。」
瑞奇配合我成立美國子公司後,就轉成「建準」在南加州的代表,規模縮小。但他用所賺的錢,過著舒服的生活;而我到現今還在為公司忙進忙出,有時候我會想,「捨」與「得」之間常常是一線之隔。
成立子公司後,我為了方便掌握海外情況,所以花了高薪聘請國內高階主管派駐國外,擔任子公司的總經理,但這樣的方式卻出現始料未及的盲點。
人事當地化省錢省力
派到國外子公司的總經理,雖然都經過我精選細選,但仍出現許多私心自用的情況,有些人甚至連家裡的開支都算在公司的帳上,非常離譜。在我的認知裡,一個總經理如果真的很認真去經營子公司,就算賠錢也沒關係,但挪用公款到私人口袋,我則無法接受。
為解決總經理由台灣派駐所造成的問題,現在〝建準〞的做法是,直接在歐、美、香港、新加坡等地聘請有工程背景、有實務經驗、品性操守可靠、肯奮發圖強的人來當總經理,不再由台灣派過去。
這樣做了之後,不但支出減少,也更容易管理;另外,我們也會透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兩次查核子公司的帳務。然後再由投資管理小組針對查核報告的缺點,進行管控要求。
經營思想起
瑞奇,不平凡的商人
談起瑞起先生,我始終非常感激他,能有這樣的朋友,實在是太幸運,也太幸福了。
做為一個生意人,我很清楚經商的人能夠不計較錢,是很高的境界,我常想,瑞奇先生應該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之人。
中國人常說:「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在台灣,確實有些企業領導人很短視,只知道向「錢」看,而沒有開闊的胸襟去思索更長遠的未來,凡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強取豪奪,不擇手段。
而反觀歐美等國,就經常會有很睿智的企業領導人出現,他們在取捨之間展現了過人的智慧和器重,因此贏得更全面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