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無中生有
動畫欣賞
Part8 放眼未來的明天
上下垂直整合
「建準」近年來致力於原料供應與相關產品工廠的投資,
希望藉著上下垂直整合,來完成更具市場性的產品,
另外,我們也藉著研發團隊的上下垂直整合,
讓「建準」的風扇馬達永保世界第一。
穩定原材料供應
一個有擴張性、成長性的公司,到了數量成長、價格壓縮的時間點、原材料的協力廠商在供應材料的品質上可能就會出現盲點,甚至於供應量亦會有困難。
「建準」在未上櫃、上市前,材料供應都仰賴協力廠商或加工廠,量不夠時都可以隨時增加。但公司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材料需求量愈來愈大,總希望材料的價格要降低,品質要求則要提高,但協力廠商不一定有能力配合,也不一定有意願配合。
在公司有異於以往的要求時,協力廠商可能會認為,以往提供材料給公司,各種要求不會那麼多,當公司材料的需求量增加,要求更多時,雖然因此在協力廠商間可能引出新的競爭者,但這此競爭者對原材料的採購往往沒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協力廠商很容易暗中連線,想要降低成本的目標便很難達成。這樣的情形讓我認知到,公司上櫃後必須做上下垂直整合的動作。
「建準」做上下垂直整合動作的方式是,「建準」做為一個源頭,歡迎觀念好、能配合的協力廠商加入;如果協力廠商希望「建準」加入他們的生產投資行列,我們也願意。
「建準」這樣做,除希望提升協力廠商的信心外,也藉此瞭解原材料的成本及製造過程,以提升品質、並降低原材料的價格。
降低成本價格
公司要成長,成本的降低是絕對必要的因素;成本降低,價格才有辦法加入世界競爭的行列,因此「建準」在整合二年多的期間,成立了多家原材料的供應商。
在上下垂直整合行動中,第一要務是將「建準」最重要的產品──風扇馬達的重要零組件做一整合,未來,我們也考慮和國外的零配件工廠結盟。
除了原材料,相關成品的整合也是「建準」的主要投資方向。
一九九九年,我們投資了一家生產更大型的交流風扇專業工廠。原本我想自己建廠,但後來發現,既然已經有人做,而且做的不錯,乾脆就以投資的方式來加入生產行列,事半功倍;但先決條件是我必須擁有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股權,然後派出二、三個人組成一個團隊,做為聯繫的窗口,一樣可以擁有這個系統的產品。
如此一來,「建準」既不用投資大量資金,也沒有增加太多人力,就可以加入這一個領域的經營。
整合觸角伸向全球
這種方式對「建準」的幫忙很大,因為我有「SUNON」的品牌,品質的控管又全部由總公司掌控,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要貼上「SUNON」的商標,就可以銷售到歐洲、美國、日本等地,這就是我創業之初的觀念──賣可以讓人信賴的品牌。
依循這樣的營運模式,「建準」只要掌握技術、銷售、管理、財力等四大資源,自然就可以達到上下垂直整合的作用。
除了將資金投注在原料及產品製造的工廠外,「建準」在歐洲、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也開始開枝茂葉,陸續成立「子子公司」,等於是「建準」總公司開始出現孫公司,甚至曾孫公司、高孫公司。
這樣的網路繼續擴展,台灣的「建準」總公司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世界性的控股公司。
截長補短中外交流
以前,「建準」的實驗室侷限在台灣本地,但隨著「建準」子公司的拓展,實驗室遍儮佈世界各地,我們網羅了子公司所在地最頂尖的專業人士,以「建準」擁有的眾多馬達專利為基礎,做進一步的研究發展,「建準」等於在世界各地都有研發的觸角,使得研發為全面性、更具國際觀。這樣的研發技術上下垂直整合,讓「建準」更確實朝向永續經營的步伐前進。
我一直深信,整合世界各地的基礎研發團隊,「建準」才能做全世界風扇馬達永遠的第一,讓世界各地想到馬達,就想到「SUNON。
未來,「建準」要整合世界資訊,讓根留台灣,然後到世界各地開枝茂葉,這就是「建準」未來的發展藍圖。
經營思想起
人才,和企業相輔相成
重點材料的供應非常重要,百分之百仰賴別人供應總是美中不足,很容易使公司成長受阻。
上下垂直整合後,原料來源穩定,可以做更高精密品質的材料和產品的開發,同時也防範因為原材料供應而使得公司受制於人。同時,做好上下垂直整合,公司成為一體,更方便員工一展長才。
要技術永遠領先國際,除要有國際性的品牌,和許多未來潮流的產品和基礎專利外,當然還要有頂尖的人才。在邀請人才加入「建準」時,我會考慮如何去吸引他們,讓尖端人才瞭解「『建準』為什麼要請我?」「『建准』有我的未來嗎?發展的空間在哪?」讓他們願意投身「建準」,共用未來。
因為,人才和頂尖的企業是相輔相成的。
省思台灣未來
迎戰未來,所有人都要具備接受未來環境考驗的能耐,
要有日子會比過去差的准備,
要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
什麼樣的觀念和思維去面對未來。
政府需掌握大方向
我認為可見的未來,台灣的產業經濟短期內很難復甦。但這並非表示台灣就沒有希望了,事實上,我對台灣還是寄予厚望。
雖然現在有許多國家在搶我們的飯碗,中國大陸未來也可能還有大變化,但只要政府能確實掌握台灣的大方向,勞方能有所覺醒,勞資雙方共同努力,台灣的經濟還是充滿了希望。
我認為,面對目前的經濟困境,政府要先讓人民瞭解,我們的明天是怎麼樣的明天?面臨的未來國際情勢將會如何?兩岸的關係對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台灣的失業率節節高升未來該怎麼辦?這一連串的問題,等著政府用明智的領導政策和行動來解答。
首先,政府要重建民眾的信心,讓大家都知道,雖然我們的明天會比較辛苦,但後天會更好。政府要讓所有民眾瞭解,經濟環境的改變是事實,兩岸關係的改變,包括投資者移往大陸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為了明天,我們要先做準備,用異於以往的觀念來面對。
如果政府只是抱怨,只會抵抗現實的潮流,對台灣經貿的未來不但於事無補,同時也會造成傷害。
我常形容台灣民眾現在正處於「由奢入儉難」的階段,稍一受到壓縮就覺得很辛苦。不過要迎戰未來,台灣所有人都要具備接受未來環境考驗的能耐,要有日子會比過去差的准備,要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觀念和思維去面對未來。
台灣人心態上的調整
前一陣子,有員工家屬抱怨,為什麼公司老是在加班?我聽到以後有所感慨,便向員工說:「公司如果沒有員工加班趕工,就無法完成二十一世紀訂單急速增加的需求,所以公司要感謝員工的辛苦。」
「但公司在台灣請作業員,一個人薪資平均每個月大約兩萬五千元,但在大陸一天工作十二小時,每個月三千元新台幣,在相同工時下,公司一個人一個月要多付二萬多元,一千人一個月就要多付二千多萬元,以目前「建準」十五億元的資本額來計算,如果少付這些人事支出,EPS就多約二元,本益比以二十倍計算,現在的「建準」股票就可以升到加倍的價值。」
我希望員工瞭解,二十一世紀,在台灣經營產業,壓力是很大的,如果員工無法改變觀念,加快腳步,更加努力,經營者很有可能就會放棄台灣。顯然我這一席話發揮了一些效果,加上派到大陸的員工現身說法,我發現公司裡的一些員工,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
既然兩岸的經貿潮流是這樣,台灣如果沒有順著時代潮流走,將來會更辛苦。所以,國家、公司、個人都要具備順應時代潮流的種種條件,所有人都不能用以往的作息、習慣和思維去思索未來。
公務員過多的包袱
台灣現在如果沒有經濟革命,可能會造成經濟災難,到時候大家都是窮人,台灣會出現無法收拾的情況。
如果把台灣比喻為一輛牛車,企業界就是拉車的老牛,所有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就是坐在牛車上的人,台灣公務員佔的比例約占日本二點五倍,以台灣的經濟能力養得起這麼多的公務人員嗎?政府機關面對台灣全面經濟性的困境,即使沒有裁員、減薪,至少要縮減獎金、福利,以企業的眼光來看,政府這個企業體才會有未來。
我覺得,不論是政府或民眾,都應該有一種共識,那就是台灣經濟景氣不好,失業率就會節節高升,治安也會越來越差,就算你個人有錢,也快樂不起來,因為要快樂,一定要周圍的人都笑得出來。
台灣如果變成隨時有危機的地方,企業外移之後就不會把錢匯回台灣;往外走的企業和有錢人都不敢回來,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讓台灣走向無煙囪產業
我認為台灣未來的產業要走向瑞士無煙囪產業的模式,如果兩岸可以和平相處,同時又是WTO的成員,台灣基本要求:如鋼鐵、石油等需求,就可以由大陸或其他國家來供應,台灣可以頃全力建設適合人居住了環境,改善空氣、飲水、治安等生活條件,吸引有國際觀和投資能力的人到台灣來做研究改善。
如此一來,就可以形成「發明創新在台灣,生產在中國大陸」的新版圖,以技術服務及主要零件為輸出核心,吸引中高管理階層到台灣,讓台灣成為發展高科技、金融、服務、觀光行業的新寶島。
經營思想起
無遠慮,必有近憂
當中國大陸如睡獅猛醒,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香港、韓國、台灣,沒有不受到影響的,其中香港、新加坡之所以領先台灣和韓國,是因為法治精神和資本主義的專業性,另外香港、新加坡經濟投資的境界也是台灣還無法取代的,我認為將台灣建設成人人都喜歡來往的地方,台灣自然就有未來。政府和人民用智慧來展現台灣真正的美,未來要有藍圖,有目標,有方向,且要落實去執行。
除非大家都在鬥爭,否則台灣怎會沒有未來?
在經貿上,台灣不應再想穩定不變,要進行變革;對手都在附近,台灣如果還只是說夢話,台灣受苦是應該的。要迎向未來,台灣必須抓住時間。
未來對台灣而言,是「無遠慮,必有近憂。」